Gucci從早到晚都在排隊,高峰時期光是進門就要排2小時左右——這情景描述的不是巴黎或米蘭,而是在三亞。中國消費者熱衷于三亞買奢侈品(和高檔美妝產品)也改變了免稅零售業的大公司排名。今年上半年,中國免稅(以下簡稱中免)成為了全球銷售額第一的免稅零售公司。過去六年連續排名第一的瑞士公司Dufry降至第二。而從2019年全年的業績來看,中免在免稅零售集團中僅排名第四,排在Dufry、韓國的樂天和新羅之后
Gucci從早到晚都在排隊,高峰時期光是進門就要排2小時左右——這情景描述的不是巴黎或米蘭,而是在三亞。
中國消費者熱衷于三亞買奢侈品(和高檔美妝產品)也改變了免稅零售業的大公司排名。今年上半年,中國免稅(以下簡稱中免)成為了全球銷售額第一的免稅零售公司。過去六年連續排名第一的瑞士公司Dufry降至第二。而從2019年全年的業績來看,中免在免稅零售集團中僅排名第四,排在Dufry、韓國的樂天和新羅之后。中免來得巧也來得好,今年5月它收購了海南省免稅品(以下簡稱海免)有限公司51%的股權。海免的業績并入報表。今年上半年,海免營收達到30.3億元,漲幅達136.35%。海免運營著海口美蘭機場免稅店、海口日月廣場免稅店和瓊海博鰲免稅店。中免一直在經營的三亞海棠灣免稅城收入同比增12.16%。與之對比的是,上海和北京的機場免稅店上半年收入分別下滑了11.20%、57.61%。海南免稅額度和產品在7月進一步放開了:每人每年的免稅購物額度已經從3萬元提升到10萬元。離島免稅商品從38種增加到45種,手機等電子產品也能免稅了。單件商品8000元的免稅限額規定也被取消。化妝品也從每次每人離島購買12件,提高到了30件。7月海南免稅市場的放開已經初見成效:據海口海關統計,在截至8月31日的兩個月內,海南全島離島免稅銷售收入達到55.8億元,同比增長222%。海南對于免稅零售市場越來越重要。摩根斯丹利預計到2025年海南會占據中國境內免稅市場的一半份額(2019年海南貢獻24%占比左右)。而在疫情前它對這一比例的估測是33%。可以說,新冠肺炎、內循環和海南的離島政策利好于讓海南零售市場在整體免稅零售中更加重要了。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從2011年就開始試點了,三亞海棠灣免稅城在2014年已開業。但是離島免稅的限額一直收得比較緊,直到2016年之后才迅速放開。即便限額提高到了3萬,到2018年,海南免稅客單價為3500元左右。這說明消費潛力遠沒有放開。因為當時還有化妝品件數和單間大額的限制。今年8月,它的客單價已達6900元。單價8000元以上的奢侈品(產品大多是皮具、珠寶、腕表或成衣等產品)銷量在今年8月同比增長4倍以上。消費者終于可以在海南放心大膽掃“硬奢侈品”的貨了。海南是世界上第四個離島免稅區。日本沖繩為了發展第三產業,1998年它成為了第一個免稅離島。在它之后韓國濟州島及臺灣地區的金門、澎湖等地都是離島免稅地區。濟州島和沖繩的政策對海外游客的免稅額度更大。但和它們不同的是,海南“一視同仁”,海外游客、海南本地居民和中國公民都有10萬元每年的免稅商品額度,而且需要離島不離境。海南制度更多是為了讓本土消費者來海南旅游。在新冠肺炎造成出境旅游停擺之前,奢侈品等中高端消費已經開始回流了。多個原因使得中國人轉回國內買奢侈品。奢侈品品牌包括Prada、Chanel等在縮小國內外產品差價。2015年到2020年,中國已經5次降低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包括服裝鞋帽、家居百貨、文體用品類。還有政策的影響,比如2019年1月開始實施的《電商法》要求個人代購也需繳稅,這勸退了一些消費者。據新時代證券估算,2018年中國居民境外購買免稅商品總規模達1800億元,在韓日和歐美就有1570億元左右的免稅消費。境外免稅消費是國內免稅市場(395億)的4.55倍。疫情讓消費者無法出境旅游和購物,而消費者在海南不用“畏手畏腳”了,這都在進一步加速奢侈品消費的回流。新時代證券測算從5大國人出境游目的地(日韓歐美和香港地區)回流的消費規模超過700億元(每年),若疊加6%的自然增長率,有望超過1000億元。海南省商務廳廳長陳希8月19日表示,今年將爭取在三亞市新設3家免稅店,包括鳳凰機場店和2家市內店。如果這3家免稅店如期開業,大概能繼續為免稅消費回流添把火。三亞免稅城是全球規模*大的單體免稅店。不過目前還沒有LV、愛馬仕等品牌(圖片來源:中國免稅)下一個值得期待的可能是市內免稅店。過去,嚴格意義上的“市內免稅店”針對海外游客:開在市區能讓他們在赴機場出境前選購商品時間更充裕。市內免稅店一般面積比機場店更大,產品選擇也更多。7月,王府井獲得免稅牌照,它可能將在北京市內免稅店。此前,中免和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都在北京等地開過市內免稅店。但由于消費的限制比較多(需要180天內出境過,限額只有5000元)、免稅產品選擇較少,使得市內免稅店僅僅占中國免稅市場不到1%。中國的市內免稅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參考的是,韓國免稅業八成收入來自市內免稅店:日本游客、韓國本土國民和中國游客是其免稅業在不同時間階段的“金主”。不過新冠疫情下消失的國際游客,讓韓國免稅品停止了流動。韓國免稅店把一些產品走跨境貿易賣到中國。今年3月和4月,韓國新羅愛寶客免稅店兩次和考拉海購合作,直播賣貨。除此之外,韓國也在促進“內循環”。韓國關稅廳允許在10月29日以前對內銷售積壓半年以上的免稅品。自政策4月放開后,韓國自7月起對內銷售了三批免稅商品。這和中國的政策多少類似。在旅游業停滯的情況下,和出境旅游相伴而生的免稅零售只能換個“活法”了。賣給本國國民是零售商值得嘗試的事
來源:第一財經